主页 > 滚动新闻 >   正文

看见·行动·点亮:华农“光愈乡眸”实践团深入紫金县开展乡村眼健康服务

发稿时间:2025-08-22    中华网

     2025年暑期,正值广东省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深入推进之际,8月12日至18日,华南农业大学"光愈乡眸"实践团深入河源市紫金县柏埔镇和南岭镇,开展乡村眼健康服务活动,探索"产学研用"一体化的乡村振兴新路径。该团队运用电子医疗设备,为当地村民提供视力检测、眼部护理等服务。

     该项目积极响应广东省"百千万工程"农村科技特派员重点派驻任务,汇聚跨学科精英力量。在电子工程学院(人工智能学院)党委副书记梁耀明、副教授刘洪山、辅导员张忠伟三位老师的专业引领下,以ICIL创芯实验室为核心,联合兽医学院等多个学院部门,精心组建了18人的多学科融合团队。团队成员各展所长,在紫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用科技之光守护乡村孩子们的明亮双眸。


 

图1 团队合照


 

图2 ICIL创芯实验室成员展示“天问”健康提示仪

     一、看见·调研启程:深入乡野,洞察眼健康困境
     8月12日至8月16日,华南农业大学“光愈乡眸”实践团深入广东河源紫金县的柏埔镇与南岭镇,通过1047份问卷调研,揭开了乡村眼健康的真实面貌。


 

图3 团队成员在柏铺镇面向村民开展调研

     在相对便利的柏埔镇,村民们对激光手术等新技术普遍存在“一知半解”的现象,普遍担忧其安全性和效果。当被问及手术原理或风险时,大多数人往往陷入沉默。“听说过,但具体是咋回事,不清楚。”一位受访者的话颇具代表性。相较于前往大城市接受那些“高大上”的手术,他们更倾向于依赖身边的医疗资源:或是村医上门诊疗,或是前往镇卫生院租借仪器使用。

     “最担心的还是安不安全,”这是实践团听到最多的声音。其次,才是对手术效果的关注。“花了钱,动了刀,到底能恢复到什么程度?”这种对确定性的追求,深刻反映了普通人在面对医疗新技术时最朴素的关切。


 

图4 团队成员跟随村书记脚步进山入户走访

     在地处山区的南岭镇,实践团跟随着村干部的脚步,在蜿蜒的深山中走入农户家中进行5天的调研。深度探访30余户,发现白内障是悬在许多老年人头顶的“乌云”。而交通闭塞与认知匮乏则成为阻碍村民(尤其是白内障老人)就医的“无形大山”。在王告村卫生站,这一观察得到证实。医护人员介绍,村民虽有医保,但“不把眼睛当回事”的观念根深蒂固。和柏埔镇一样,他们也最看重安全,但这种看重,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未知的恐惧,使他们宁愿选择“维持现状”的保守治疗,也不愿承担手术的风险。调研揭示出城乡眼健康服务的巨大鸿沟,亟需破除信息与资源的双重壁垒。


 

图5 实践团成员对高龄老人进行眼部知识精准科普

     二、行动·童眸守护:科普课堂播撒护眼种子
     8月17日,实践团带着温暖与创意走进南岭镇中心小学,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护眼大作战”。整场活动在故事《眼睛王国奇遇记》中温柔启程,奇幻的情节仿佛施了魔法,一下子把孩子们拉进一个充满惊奇的眼眸宇宙。他们跟着主人公一路探险,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,悄悄种下了“要好好爱护眼睛”的心愿。

     随后的科普课堂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,更像是一场探索视觉奥秘的互动之旅。老师用一个个亲切的比喻,把复杂的眼睛结构讲得活灵活现——角膜如窗,晶状体似镜,视网膜就像一卷神奇的底片。孩子们眼睛亮亮的,不时发出“原来是这样!”的惊叹。你问我答之间,小手举得一个比一个高,清脆的笑声和抢答声把教室填得满满当当,知识早已不是负担,而是成了他们手中的宝藏。


 

图6 课堂上小朋友们踊跃回答问题


 

图7 ICIL成员教小朋友们制作“天问”

     手工环节是想象力放飞的时刻。扭扭棒、彩绘扇子、画笔和贴纸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充满童趣的护眼小物。更让人惊喜的是,实践团借助专业背景,带来了趣味编程工具“天问”。孩子们在志愿者的陪伴下,一步步编写出自己的“智能芯片”,打造出独一无二的“护眼小助手”,科技的种子就这样借着关怀的名义,悄悄落进心田。

     最后的户外时光,把整个活动推向了欢快的高潮。小组积分游戏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了“护眼小卫士”,他们在操场上奔跑、在草坪上嬉戏,阳光下绽放的笑脸比什么都珍贵。护眼,不再是一句口号,而是奔跑时拂过睫毛的风,是游戏中自然流露的习惯。

     课程接近尾声时,孩子们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,一字一句复述出今天学到的护眼口诀。那一双双眼睛里闪烁的光芒,比任何时候都要明亮——那是理解的光芒,是好奇与热爱的星光,也是一天之中最动人的收获。

     对于实践团的成员们而言,这次活动远不止是一次志愿服务,更是一场温暖与希望的双向奔赴。一位小老师动情地回忆起这样一个瞬间——活动结束后,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悄悄拉住她的衣角,眼神清澈而坚定,轻声却认真地说:“老师,我以后也要好好读书,走出大山,学很多很多本领……然后再回来,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好。”那一刻,仿佛有春风骤然拂过心间,柔软,却充满力量。

     原来他们带去的不只是护眼的知识、短暂的欢笑,更是一颗颗悄然落地的种子。它们埋在童真的土壤里,静待某一天破土而出,长成回来时的树。这次相遇,不仅在孩子们心中点亮了科学护眼的小灯,更意外地燃起了属于家乡的、遥远而明亮的理想之火。而这火花,也同样映入了每一位实践团成员的眼底——原来每一份真诚的付出,真的能看到回响。

     三、行动·服务落地:科技护眼走进千家万户
     为填补乡村眼健康服务空白,让科技造福生活的理念在乡村落地生根,更将眼部视力保护的重要性深植人心,团队在紫金县开启了一场集视力测试、眼部按摩体验于一体的公益行动。为实现服务覆盖的最大化,我们创新采用 “定点服务 + 上门服务” 双轨并行模式,力求让每一位当地村民都能感受到科技护眼的温暖与力量。

     在柏埔镇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定点服务站,为村民提供视力测试与个性化电疗按摩服务,超八成体验者反馈“眼睛更明亮舒适”。


 

图8 实践团成员针对特殊病例的老人体验眼部电疗仪

     “上门服务队”的脚步,踏进了南岭镇一户户静谧的院落。他们带来的不止是仪器和物资,更是一份踏实的温暖。面对的大多是留守在家的老人与孩童,队员们俯下身来,细致地为每一位老人验光、查视力,替活泼好动却悄悄眯起眼睛的孩子做筛查。


 

图9 团队成员组织并统一留守儿童进行视力检测


 

图10 ICIL成员调试眼部电疗仪并为小朋友佩戴体验

     他们送上特意准备的护眼口诀帆布袋与团扇,把科学的叮嘱缝进日常生活的针脚里。一次次叩门、一遍遍询问,实践团渐渐读懂了这片土地上的视力现状:很多老人眼神依旧清亮,只是败给了时光;而不少孩子却过早地低下头,让小小的屏幕困住了远方的风景——“基本上都是玩手机玩的”,这句话背后,是无数个无人陪伴的黄昏和周末。

     本次紫金县乡村视力测试与眼部按摩体验活动,以“电启光明,光愈乡眸”为核心,通过柏埔镇党群服务中心的定点服务与南岭镇的上门走访,构建起全方位的服务网络,让科技护眼的理念走进乡村、贴近村民。双轨模式打通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科技关怀温暖乡野。

     四、点亮·智慧宣讲:凝聚共识共绘光明未来
     团队于8月18日在南岭镇东溪村成功举办“明眸善睐慧田园,光愈千里续华章”主题宣讲会。团队聚焦乡村眼健康难题,如老年白内障术后维护缺失、儿童近视干预滞后及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,展示了其利用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创新解决方案。

     宣讲会介绍了团队响应国家“十四五”眼健康规划,针对乡村实际需求打造的“一体两翼”服务模式。核心是建立常态化乡村眼健康管理体系。一翼是自主研发的系列科技护眼设备,结合智能筛查监测仪器与基于中医理论的草本护理产品,为村民提供日常保健支持;另一翼是创新的“天问”智能对话玩偶,通过趣味互动向儿童普及护眼知识,从源头预防近视。


 

图11 科普爱眼护眼知识

     展望未来,团队计划逐步推动智能设备进驻村卫生站方便基础检查,为村民建立电子眼健康档案,并重点关爱留守儿童和行动不便的老人。实践团将与广州“伍点壹”公司携手,致力于探索减轻村民医疗负担的途径,组织定期下乡服务,以科技赋能和人文关怀,切实守护乡村居民的眼健康,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。

     行动意义
     从调研到服务,从课堂到宣讲,“光愈乡眸”实践团以脚步丈量需求,以科技传递温度。千余份问卷,百余户人家,“光愈乡眸”实践团为紫金县带去切实的眼健康服务,从城镇到深山,从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人,实践团在村民与孩子心中埋下“珍视光明”的种子。让乡村的每一道视线清晰触及美好世界,让每一份渴望都被温柔“看见”——这正是跨越城乡鸿沟,助力健康乡村建设的坚实一步。


 

图12 团队于南岭镇人民政府合照

免责声明:内容源于网络转载,本站对内容真实性不负法律责任,请自行甄别。
责任编辑:admin
热门排行
热 图